龍門,又稱伊闕,地處古都洛陽南郊。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風景秀麗,是宋代蘇過所描繪“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的天闕奇觀。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45個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6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龍門景區由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四個景點組成。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2007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
龍門的管理體制幾經更迭,于2007年9月成立中共龍門文化旅游園區工作委員會、龍門文化旅游園區管理委員會。管委會內設辦公室(黨工委辦公室、綜合管理局)、財政局、社會事務管理局、建設發展局、監察室(質檢辦)等兩辦三局,直屬7個事業單位、9家企業、1個街道辦事處,含8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耕地面積1.18萬畝,總人口3.44萬人。
園區遵循“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原則,先后投資1.3億元,健全石窟檢測體系,在國內率先實施三維數字技術工程儲存和保存龍門石窟信息,擴大同國內外文物保護機構的合作與交流,不斷強化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使文物保護研究水平不斷實現新的飛躍。同時,認真做好農村社會事務管理,扎實推進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近年來,龍門管委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依托豐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完善旅游設施,提升旅游服務,不斷滿足廣大游客消費需求,形成了較完整的文化旅游產業鏈條,創造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009年,龍門石窟景區累計接待旅游人數183萬人次,園區實現財政收入1.35億元。近年來,先后榮獲全國首批風景名勝區數字化示范基地、河南省十大文明景區、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國青年喜愛的旅游目的地、河南省服務業特色園區、河南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等30余項榮譽稱號。目前,我們正以文化旅游為核心,依托龍門文物古跡、山水溫泉等旅游資源,努力把龍門文化旅游園區打造成一個集科研、觀光、休閑為一體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悠悠千年,歷經滄桑的龍門石窟,在時代潮流中煥發永恒魅力!迎接四方賓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