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龍門珍貴的人文景觀和秀麗的自然山水,千余年來,這里不僅是一個旅游勝地而且是一個古代石刻藝術的研究基地。龍門是我國五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稱我國三大石窟為敦煌、云岡和龍門,稱五大石窟則包括麥積山、大足石窟)。龍門石窟造像是北魏和唐代石刻造像的精華。標志著中華民族一個時代的藝術珍品,成了古代史、美術史、建筑史、服飾史、舞蹈史、音樂史、金石史、書學史家的研究對象。宋嘉佑八年(1065)歐陽修寫《集古錄》,首先記載了龍門石窟造像題記。元代至元年間(1271—1294)薩天錫作《龍門記》。天啟三年(1632)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游龍門。同治九年(1870)清路朝霖著《洛陽龍門志》。河南太守德林德碩香集拓龍門十品。光緒十五年(1890)長白豐二,文十三拓龍門造像記一千五百品。光緒二十五年(1899),法國人魯勃蘭斯、蘭格考察龍門,發表報導,引起各國注意,并由法國人沙畹根據文獻資料編著龍門石窟概要。
光緒三十二年(1906),日本人伊東,冢本和平子考察龍門石窟四十天,著文載《東洋學藝雜志》25、26卷。
光緒三十三年(1907)法國人沙畹考察龍門著《北支那考古圖譜》。余此同時,日本關野貞和常盤大定考察龍門,著文載《支那佛教史跡》書中。
民國七至十年(1918—1921),瑞典人阿斯瓦德·西蘭旅游河南、陜西,考察龍門,著文收入《支那雕刻》一書。
民國二十三年(1934)美國人普愛倫勾結北京古玩奸商岳彬盜走賓陽中洞皇帝禮佛圖和皇后禮佛圖;同年出版錢王倬《洛陽龍門》。民國二十四年(1935)出版關百益著《伊闕石刻圖表》這是我國解放前出版的一本圖文并茂,集大成的大型巨著。1936年,日本人水野清一、長廣敏雄考察龍門石窟,1941年出版《考察龍門石窟的研究》一書。
新中國建國后成立了龍門文物保管所,1961年出版了《龍門石窟》大型圖集。1962年文管所與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共同測繪了雙窯,并在閻文儒教授倡導下,開始了龍門石窟的全面調查和編號工作。1963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測繪了魏字洞、石窟寺和極南洞。十年動亂期間,龍門石窟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影響。198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文管所新編《龍門石窟》大型圖集。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宮大中著《龍門石窟藝術》。一位國際友人考察了龍門之后感嘆地說:“龍門石窟不僅是中國的,而是屬于整個人類的文化。”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參觀龍門時說:“這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藝術,要研究好,保護好。”龍門是我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上少有的龐大的露天石刻藝術博物館,是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